這個數據著實慘淡。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的一種,很顯然已經過了它的紅利期。
在公眾號飛速發展的那幾年,隨便做個公眾號,都能輕松獲取不少粉絲。至于內容,只要你肯用心搬運,都有人會熱烈追捧。
可惜這樣野蠻生長的日子終不長久,粉絲在成長,公眾號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。據統計,目前大約有2000萬個公眾號,在爭奪11億微信用戶的注意力。而目前,除了圖文消息,短視頻也蓬勃地發展起來,搶奪了不少用戶的注意力。
所以,公眾號打開率就一路呈現下滑趨勢,到了如今1.13%的慘淡局面。
以我自己來說,我關注了不少公眾號,種類也很多,讀書類、娛樂類、情感類、經濟類、歷史類、新聞類、時政類都有涉及,每天我都會抽出一大段時間,閱讀這些公眾號發布的內容。
但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,這些公眾號發布的文章,很多都不值得仔細閱讀,所以匆匆瀏覽后就關上了;那些值得仔細閱讀的,又成了不少公眾號競相轉載的香餑餑,可是盡管轉載的多,但是我只需要讀一遍啊。除非換個標題,讓我認不出來,我才可能重新點開。
以此類推,其他人想必也跟我的心態和做法差不多。
我常在想,騰訊為什么會推出微信公眾號。
我思考的結果是,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,人人都能成為新聞發布中心、觀點發布中心,所以需要一個平臺來承載這種需求。除了個人,企業也有宣傳自己的需求,也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。
在過去PC盛行的時候,博客和網站是個人和企業展示自己的主要平臺,而現在盛行的是移動客戶端,自然需要開辟新的戰場。
這,就是微信公眾號誕生的意義吧!
既然有了這么一個平臺,那么這個平臺需要什么樣的內容來填充呢?
拋開企業的不說,單說個人。
工作、生活、學習三個方面,牽扯出不少的分類,如專業性的、情感類的、教育培訓類的、親子育嬰類的、旅游類的、新聞類的等等,不一而足。
這么多的分類,需要的內容當然更多。而對于內容來說,從來就不是問題。
可以這么說,PC端盛行,那么內容就會出現在PC端;移動客戶端盛行,內容自然會向移動客戶端聚集。
這些內容,可以是PC端內容的轉移,也可以是原創。還有一些極端的,搬運、洗稿、抄襲等等。
不管怎樣,內容是不會差的,只是豐盈度、深度和趣味性的不同。
資源匱乏的時候,什么樣的內容都能滿足閱讀者的需求,而當資源逐步豐盛起來之后,閱讀者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挑選的余地。
這在供需關系上來說,也是成立的:供應不足的時候,需求自然旺盛;供應太多,需求當然會出現萎縮。
而現在打開率持續走低,除了別的形式分流了注意力之外,更多的,是閱讀者對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,而內容提供者則出現了供應不及的情況。
從長遠來看,那些缺乏原創能力或者原創能力不足的公眾號,自然會讓閱讀者缺乏打開的興趣;能夠持續性地提供原創作品的公眾號,則會聚集越來越多的粉絲。
這就提供了一個思路:要想公眾號做得長久,打開率高,就必須有持續地原創作品輸出。而且,僅僅是原創是不夠的,必須是對閱讀者有所助益的原創,才能夠獲得閱讀者的推崇。
什么叫“對閱讀者有所助益”呢?就是閱讀者能從作品中有所收獲,這種收獲,可能是技能的提高、思維的開闊、方法的改進,也可能是情感的愉悅、觀點的認同,再不濟,也能讓閱讀者會心一笑或者開懷忘憂。
像我關注的一個公眾號“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”,我就只看它發布的段子,不管這個段子是頭條還是二條,我只看這個,不為別的,只為它總不時地為我提供一些笑料。(其實這樣的我,算不得一個好的粉絲,希望該號的運營者莫怪。)而在過去的PC端盛行時代,擔當這個作用的,是“捧腹”和“糗百”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有深度的長文,比較受追捧。因此而崛起的公眾號,我所了解的,有“盧克文工作室”、“半佛仙人/仙人JUMP”(一個人兩個號)、“九邊”、“大民工”(不知何故改成“睿評時經”,之前有影響的文章也盡數刪除了)。這幾個號,都是在18年-19年間開始崛起的。
按理說,公眾號紅利期已過,再想像風剛起時那樣飛速發展比較困難,可是這幾個號楞是在風盡之時,憑借深度的原創內容強勢發展起來。
至此,可以做個總結了:
公眾號打開率確實下滑得厲害,很多公眾號運營者也因此喪失了更新的動力,而那些新進入者,則在苦苦掙扎,可是還是有些公眾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,無他,有內容,有深度,且原創。
所以,任何時候,機會都不會冷落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對于公眾號運營者來說,機會是不會錯過那些能夠持續輸出深度原創作品的人。
為了能夠持續輸出深度原創作品,必須要不斷輸入,并且將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,然后以自己深度思考后再加工輸出。
唯此而已!
在公眾號飛速發展的那幾年,隨便做個公眾號,都能輕松獲取不少粉絲。至于內容,只要你肯用心搬運,都有人會熱烈追捧。
可惜這樣野蠻生長的日子終不長久,粉絲在成長,公眾號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。據統計,目前大約有2000萬個公眾號,在爭奪11億微信用戶的注意力。而目前,除了圖文消息,短視頻也蓬勃地發展起來,搶奪了不少用戶的注意力。
所以,公眾號打開率就一路呈現下滑趨勢,到了如今1.13%的慘淡局面。
以我自己來說,我關注了不少公眾號,種類也很多,讀書類、娛樂類、情感類、經濟類、歷史類、新聞類、時政類都有涉及,每天我都會抽出一大段時間,閱讀這些公眾號發布的內容。
但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,這些公眾號發布的文章,很多都不值得仔細閱讀,所以匆匆瀏覽后就關上了;那些值得仔細閱讀的,又成了不少公眾號競相轉載的香餑餑,可是盡管轉載的多,但是我只需要讀一遍啊。除非換個標題,讓我認不出來,我才可能重新點開。
以此類推,其他人想必也跟我的心態和做法差不多。
我常在想,騰訊為什么會推出微信公眾號。
我思考的結果是,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,人人都能成為新聞發布中心、觀點發布中心,所以需要一個平臺來承載這種需求。除了個人,企業也有宣傳自己的需求,也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。
在過去PC盛行的時候,博客和網站是個人和企業展示自己的主要平臺,而現在盛行的是移動客戶端,自然需要開辟新的戰場。
這,就是微信公眾號誕生的意義吧!
既然有了這么一個平臺,那么這個平臺需要什么樣的內容來填充呢?
拋開企業的不說,單說個人。
工作、生活、學習三個方面,牽扯出不少的分類,如專業性的、情感類的、教育培訓類的、親子育嬰類的、旅游類的、新聞類的等等,不一而足。
這么多的分類,需要的內容當然更多。而對于內容來說,從來就不是問題。
可以這么說,PC端盛行,那么內容就會出現在PC端;移動客戶端盛行,內容自然會向移動客戶端聚集。
這些內容,可以是PC端內容的轉移,也可以是原創。還有一些極端的,搬運、洗稿、抄襲等等。
不管怎樣,內容是不會差的,只是豐盈度、深度和趣味性的不同。
資源匱乏的時候,什么樣的內容都能滿足閱讀者的需求,而當資源逐步豐盛起來之后,閱讀者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挑選的余地。
這在供需關系上來說,也是成立的:供應不足的時候,需求自然旺盛;供應太多,需求當然會出現萎縮。
而現在打開率持續走低,除了別的形式分流了注意力之外,更多的,是閱讀者對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,而內容提供者則出現了供應不及的情況。
從長遠來看,那些缺乏原創能力或者原創能力不足的公眾號,自然會讓閱讀者缺乏打開的興趣;能夠持續性地提供原創作品的公眾號,則會聚集越來越多的粉絲。
這就提供了一個思路:要想公眾號做得長久,打開率高,就必須有持續地原創作品輸出。而且,僅僅是原創是不夠的,必須是對閱讀者有所助益的原創,才能夠獲得閱讀者的推崇。
什么叫“對閱讀者有所助益”呢?就是閱讀者能從作品中有所收獲,這種收獲,可能是技能的提高、思維的開闊、方法的改進,也可能是情感的愉悅、觀點的認同,再不濟,也能讓閱讀者會心一笑或者開懷忘憂。
像我關注的一個公眾號“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”,我就只看它發布的段子,不管這個段子是頭條還是二條,我只看這個,不為別的,只為它總不時地為我提供一些笑料。(其實這樣的我,算不得一個好的粉絲,希望該號的運營者莫怪。)而在過去的PC端盛行時代,擔當這個作用的,是“捧腹”和“糗百”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有深度的長文,比較受追捧。因此而崛起的公眾號,我所了解的,有“盧克文工作室”、“半佛仙人/仙人JUMP”(一個人兩個號)、“九邊”、“大民工”(不知何故改成“睿評時經”,之前有影響的文章也盡數刪除了)。這幾個號,都是在18年-19年間開始崛起的。
按理說,公眾號紅利期已過,再想像風剛起時那樣飛速發展比較困難,可是這幾個號楞是在風盡之時,憑借深度的原創內容強勢發展起來。
至此,可以做個總結了:
公眾號打開率確實下滑得厲害,很多公眾號運營者也因此喪失了更新的動力,而那些新進入者,則在苦苦掙扎,可是還是有些公眾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,無他,有內容,有深度,且原創。
所以,任何時候,機會都不會冷落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對于公眾號運營者來說,機會是不會錯過那些能夠持續輸出深度原創作品的人。
為了能夠持續輸出深度原創作品,必須要不斷輸入,并且將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,然后以自己深度思考后再加工輸出。
唯此而已!
本文地址:http://m.knowyourextract.com//article/2020/0228/15074.html